穿越绝望之谷?

最近在回顾 2020 的计划的时候,发现有不少任务进展不尽如人意。抛开 COVID-19 的影响,事实上这方面的影响确实也很小。经过反思,比较大的差别,在 2020 年的计划中有几件事情是之前很少涉猎的。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,并没能摆正自己的心态,缺少对行业的敬畏之心。

这让我想起之前很火的 邓宁 - 克鲁格心理效应,其描述的是一种认知偏差。貌似我就属于了这种情况,在新的领域错误地预估了自己的实力,按照过往经验做了一些错误的决策,导致了最终的失败。在反思的过程中,我觉得我就是回到了绝望之谷。

有意思的是,在 《指月录》,卷二十八中有 “见山是山,见山不是山,见山还是山。” 的说法。我觉得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原文如下:

吉州青原惟信禅师

上堂。老僧三十年前。未参禅时。见山是山。见水是水。及至后来亲见知识。有个入处。见山不是山。见水不是水。而今得个休歇处。依前见山只是山。见水只是水。大众。这三般见解。是同是别。有人缁素得出。许汝亲见老僧 (更参三十年迥无入处在)。

当然了我也不是什么禅宗高手,也没有多深入的研究,姑妄言之:

  • 人生第一重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对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,因为这时候人没有太多复杂的观念在里面,可谓初识世界,纯洁无瑕。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,没有 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饮” 之说,山水虫鱼,万事万物都是它自己本身。

  • 人生第二重界: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是水。看到世间万物之后,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,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,我们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。于是我们说 “白马非马”,“陋室不陋”、“花非花,雾非雾”,山水虫鱼,万事万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。经历过见山不是山的阶段,就是经过困惑、怀疑,好像对又好像不对的阶段,要仔细推敲,思考,心中似乎已找到答案,却又不敢肯定的过程。

  • 人生第三重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放下一切,万法随缘。这里所说的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经过初识,迷惑之后的大悟,是我们留下好的文化认知,把不好的观念摒除之后的山水,是更有韵味的山水。

其实不管是说开悟之坡,还是第三层的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都不是那么容易到达的境界。对应到编程的阶段,也就是第一阶段,熟练使用某一门语言,会用一些别人写的框架,了解基本的套路和架式。第二阶段,深入理解底层的原理,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,能写一些框架 / 库之类的给别人用,第三阶段,不在局限语言本身,能全局把握整个系统的设计,把自己世界观映射到系统,一花一世界吧。一、二阶段应该都属于术,第三阶段才是道。应该大多数人都到不了第三阶段吧,但是如何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呢?自觉就是经验和练习,参与更多地实践,但真的如此么?比如软件有设计模式,前人根据经验总结出各种套路,供新手快速入门。看起来就是经验非常重要,很多时候也是高级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的差别。在现代医学上,在临床决策的时候,有通过 循证医学(ESB) 辅助决策,其和与传统医学的不同处是,它并不依赖于经验主义或过往案例,提倡使用正式且明确的方法来分析证据,并提供给决策者。详细的细节,可以查看 科普视频。当然了不同的行业有很多差别,不能教条地死搬硬套,这套方法论的核心应该就是把不确定性的东西转化成可回答的问题,然后逐步论证。

一点胡思乱想,记录下,等有新想法了再更新。

---EOF---